傳統戰略思維的根本特征是,以打敗對手為企業一切戰略的出發點。這是一種只有你死才能我活的博弈思維。而對于今天的市場環境而言,戰略的出發點不再是競爭對手,而是用戶的體驗價值。企業如果想在市場中獲得優勢地位,就需要圍繞著用戶的極致體驗,進行戰略要素的組合。
戰略思維對于一家企業的生死存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,所以常常聽到這樣一句話:戰略決定命運。如何形成有效的戰略思維,如何讓戰略思維具有時代屬性,確保其符合時代與市場的發展規律,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話題。
關于這個話題,從一個案例講起。
阿里巴巴模式:以價值共生替代供應關系
最近10年來,一些企業發展迅速并令人欣喜,如騰訊、阿里巴巴、滴滴等,它們所獲得的增長完全超乎一般企業的發展邏輯。仔細分析其背后的驅動因素,我們會發現它們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,那就是:以價值共生替代供應合作。
對于這一點,我們甚至可以從互聯網企業的免費模式中更深地感受到??纯窗⒗锇桶蛣撛靸r值的模式:它建立了一個提供共享價值的商業平臺,在這個平臺上,一端中小商戶可以非常容易地開設自己的網店,另一端顧客可以非常容易地獲得商品。
阿里巴巴所創立的“雙11”,更是締造了一個商業神話,集合千萬供應商完成一個在人們看來不可能完成的價值共享奇跡。
阿里巴巴在實行這個商業模式的時候,并沒有考慮到怎么去打敗競爭對手,它的核心是怎么讓供應商、物流商、中小商戶、顧客在阿里巴巴這個平臺上,共同生長,共同創造價值,這是一套生態邏輯,是其創造商業神話的根本原因。
的確,戰略思維的生態內涵重新定義了行業價值。一種更加融合的趨勢,會讓很多行業相互滲透,進而才會具有成長的可能。
從供應合作到共生成長
事實上,任何一個行業的產生都是戰略新思維的結果,也是行業內各個企業成員共創價值的整體結果。從這個意義上講,關注戰略思維的生態內涵,更是回歸到了商業發展的本質,回歸到了企業發展的本質。
每一家能夠界定新發展模式的企業,都需要在戰略思維上做出調整。要超越新的商業競爭,就必須圍繞顧客價值做出更新的價值創造,就必須了解到用戶體驗以及價值共享的本質需求。
實現這個轉變的核心,是如何對待同行,產業鏈與供應鏈,以及與顧客之間的關系。大部分情況下,企業都會關注同行,并以其為主要的競爭對手,很多時候在研究市場和顧客的時候,研究的對象其實是同行。如果不能夠轉變這一點,生態內涵就無法呈現出來。另外一個需要轉變的是,如何對待合作伙伴的問題,尤其是產業上下游的合作伙伴,需要企業確定與其共生成長的選擇,并為之做出努力。
所以,企業的戰略思維是一個需要不斷尋求新內涵的過程,需要從競爭上升到供應合作,從供應合作上升到共同成長,達成圍繞著用戶體驗展開價值共享的生態邏輯,這樣才可以保證企業發展符合時代的變化。
特約撰稿人 陳春花